香港童軍 - 艱難時節顯不屈之義 慈雲山區經歷低潮 奮勇向前 (轉載)

https://www.scout.org.hk/article_attach/7572/HKS273P8.PDF




慈雲山區,一個較典型的童軍區會,它位於屋邨林立的高山之中。在黎耀輝副區總監的指引
下,筆者好不容易才到達區會。當時天色已晚,四處黑漆漆的。沿途不時往窗外看,記得黎總監提及會址位於德愛中學對面,怕過了站而驚惶失措罷。幸而最後靠着童軍勇敢不怕難的精神,終於開展了這次反思義工意義之旅。

慈雲山區的前身

黎副區總監向我簡述,慈雲山區原名飛鵝山區,成立於1960年,範圍包括慈雲山、飛鵝山及
黃大仙一帶,當時只有 6 個旅團。期後,由於區內人口逐漸增長,青少年活動的需求相對地增
加。因此,為配合區內童軍活動的發展,在 1970年初,飛鵝山區被劃分為黃大仙區及飛鵝山區,並在 1981年 7月,新飛鵝山區改稱為慈雲山區。慈雲山區發展至今已40多年,旅團數目亦增加至40 多個,人數超過 3,000 人。

默默耕耘

約廿多年前,慈雲山是一個很大的徙置區和一個密集式居住環境。最困難的日子,莫過於重建
期間。由於所有徒置大廈都要清拆,所以居住的人數也急速下降,多間學校遷往區外的新校舍,導致旅團數目銳減至僅餘 11 個。於 1985 年往後的 8 年間,可說是慈雲山區童軍運動最沉寂的時期。據黎總監稱,由於當時龍堡國際賓館尚未落成,加上本區人數大量流失,在缺乏區內區外支持下,資源非常短缺。區會勉強地籌集了足夠的資金舉辦活動,但得到的反應往往未如理想。儘管如此,慈雲山區的一班職員非但沒有氣餒,反而憑着堅定的信念繼續推行童軍運動。直至1993 年後,相繼有新樓宇落成,人數也逐漸回復,而區會亦在這時遷入現址。

一個區的發展,有賴一群區職員,他們抱着一 顆赤子之心,不求回報的付出,對慈雲山區不離 不棄的精神,的而且確令後輩敬仰。他們支持了區會近廿多年,不但資歷豐富,而且還彼此了
解,建立了一份深厚的感情。兄弟姊妹們就是憑着一份使命感,一片責任心和一份真摰友誼,寧可承受各方的壓力,也選擇留下,繼續默默耕耘。

抱負

談及將來的抱負,黎總監感到有點惆悵。他認為近年資訊發達,科技網絡發展迅速,加上青少
年的玩意日新月異,尤其現時電子遊戲甚具吸引力。如何能將青少年的專注力帶回鍛煉身心、陶冶性情的活動上,確實是一個重大的考驗。他認為挑戰這考驗的首要工作是尋找與青少年的共同話題,並了解他們的生活模式。投其所好,引起其興趣,令他們投入活動,達致讓他們從中學習及發揮所長之目的。

後感

其實,與黎總監談話真如找到知音一樣,其中他談及往事時大吐苦水:「有時攪活動時,食都
無啖好食。」筆者亦深有同感。老實說,義務工作的無私付出是偉大的,因為我們都不計較回
報。時至今天,童軍運動仍藉由各地的領袖薪火相傳,背後往往就是靠着一份堅持,一份對教育的使命,這當中的學問及無比的毅力,很值得我們深思及反省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