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時慈雲山雜憶3—中央球場 (轉載)

轉載自"香港誌"網站

最近工作十分繁忙,原本仲有好多往日之所見所聞都要暫且束之高閣,直至今日,終於有機會同時間能夠再跟大家見面,今次既topic都係有關慈雲山既回憶—「中央球場」。

首先不得不提往日慈雲山既歷史,1959年,政府開始發展慈雲山地區,包括移開數個不同大小山坡,當中有「浦崗村」(今日既浦崗村道)、以及「斧山」(斧山道)一帶,當時政府除了於山腳劃出多幅地皮予多個私人財團發展外(即現今之鳳凰新村),山上則為發展大型徒置區以安置紅磡山谷道木屋區、觀塘木屋區居民。直至1960年底止,「慈雲山徒置區」共有五十八座,星羅棋布於不同山坡之下,及後於1972年房委會成立後更名為「慈雲山邨」,為香港最大型既屋邨之一。

基於人口眾多,必須有一個較為大型既康樂用地以供巿民使用,於是,當局於徒置區第47、48座對面規畫一塊空地建成一個大型石地足球場、數個籃球場既公園,並命名為「慈雲山中央遊樂場」。通常住響慈雲山既人都會稱之「中央球場」或者「中央公園」。

由於以前既徒置區並無足夠既康樂設施,就連籃球、足球場都欠奉,以前既慈雲山就係個好例子;記得舅父們曾經講過,以前佢地放學後要打波或者踼波,除了去德愛中學隔離既球場外,就只得「中央」可去,所以當時既中央球場每逢下午放學時段就會變得非常熱鬧,無論中小學生也好;踼波打波也好,你會見到不同學校既校服出現,顏色各有不同,有點似「校服聯合國」。由於每日去玩既人太多,要玩球類活動實在頗為困難,舅父講過,人多果陣踢波「跟隊」玩要等好耐,有時等一兩個鐘先輪到自己玩。但跟隊玩既人大部份都好有規矩,有時如果對賽既隊伍質素強勁,跟隊果陣可以順道坐低睇波,而側邊幾排座位一定坐無虛席,一邊跟隊一邊睇波,可謂賞心樂事。

不過,球場人多熱鬧自然引起不少問題,舅父曾經講過,除了間唔中有「球場老鼠幫襯」偷書包銀包外,球場亦成為黑社會「收靚」、踼學生入會既理想地,入夜後更加係慈雲山傳統社團「吹雞」聚集、講數劈友既地方,點解會咁?皆因中央球場位於慈雲山既中心地帶,四通八達,球場能夠直通唔同既地方,所以「皇氣」殺到「散水」可以好快,因而助長社團於慈雲山既勢力,由此可見,當年慈雲山曾被外界稱為「紅番區」或者「生番區」並非浪得虛名,而當年「中央公園」既「名氣」,亦是傳遍各區。

直到八十年代,由於警方多年打擊成效甚佳,黑幫於該區既勢力收斂之餘,加上慈雲山區開始重建,中央公園開始變得寧靜起來。不過,每當一年一度既孟蘭節又到,「中央」又會變得熱鬧起來,搭戲棚做神功戲同潮劇,能夠吸引不少街坊欣賞,場面熱鬧非常。記得一年既孟蘭節我仲係得四歲到,果陣父母將我同「肥仔」二人送到阿婆度到跟表哥表姐一齊住一晚,晚上阿公想去睇潮劇,就帶埋我地幾個一齊行上去「中央」玩,我地果陣細個唔知道大戲係乜野黎,只知道有得玩、有得督魚蛋食就好開心,就算行上去路途比較遠都覺得無乜所謂。

記得當時既勝會側邊有好多車仔攤檔:炸魚蛋、煎釀三寶、比出面賣更臭更好食既潮州臭豆腐、炸椰汁庶汁(有個攪拌機轉下轉下、有一枝大光管照住果隻)、傳統炭燒雞蛋仔、牛雜炸大腸、碗仔翅生菜魚肉、涼果檔、串燒、炒米粉……等等風味,實在一絕。

宜家如果行經旺角銅鑼灣既話都會見到賣以上幾類小食既鋪頭,不過,經已失去原來街邊「走鬼風味」,我就算肚餓,亦是無意欲走去買黎食了。

今日,中央球場仍然存在,不過舊區風情卻早已面目全非。

留言